大咖訪談
熟讀政策兵法,方能洞若觀火決勝千里。

讓失敗來得更快一些

2022-07-03 北国·辽宁日报

讓失敗來得更快一些


沈陽化工研究院 胥維昌


1639657215241019613.png


關鍵詞:“換道超車”“開道超車”


記者:我們知道,于今天的中國來說,科技創新既是發展問題,更是生存問題。而要下好先手棋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,就不能指望“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”。有人說,以前我們常講“彎道超車”,那么現在更多的則是“換道超車”“開道超車”,您如何看待、理解這句話?


胥維昌:我們看到,“彎道超車”通常是在賽場上,如果要實現“彎道超車”,一定有三個要素或者三個基本條件:第一個,車要好;第二個,車技要高;第三個,膽量要大。普通的私家車,無論如何也比過不專業的賽車;新手司機,無論如何出比不過專業車手;畏首畏尾,無論如何也無法實現超車。實現“彎道超車”,這三個要素素缺一不可,也是“彎道超車”的難度所在。尤其是膽量,這里的膽量是什么?就是智慧。


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,我們對很多行業技術底層邏輯和內涵的認識和了解,我們的整體實力,還是有很大差距的。當然,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勢,比如人力成本、創新環境、智慧勇氣。但是,僅憑人多勢眾、智慧過人,實現“彎道超車”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。畢竟“彎道超車”有許多無法預判、不可掌控的東西,多多少少還暗含著“急于求成”,潛在著“僥幸”的心理。在小說和評書里,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:“此路是我開,此樹是我栽,要想從此過,留下買路財?!痹诳萍既招略庐惖漠斀袷澜?,在知識產權保護的大背景下,要想走科技創新的“彎道”或捷徑,勢必要付出這種“買路財”,要付出高昂的代價。而且,在這樣的賽道上,無論是“彎道超車”也好,跟著跑也好,永遠成不了引領者,也沒辦法實現跨越式發展、高質量發展。


要實現高質量創新發展,就要真正樹立自立自強的思想,就要換一條賽道,或者開一條新賽道?!皳Q道超車”“開道超車”需要什么?需要我們從基礎的研發、基礎的創新做起,從理論、到實踐、到應用上,去闖一條新路,而且要深刻理解新路背后的邏輯和含義。走別人走過的路,跟著別人的車,很難找到岔道,很難找到近道,很難達成目標,必須要敢于另辟蹊徑,勇于開路架橋,開拓出一條自己的道路,從跟跑變成獨跑,再變成領跑。


現在面臨的一些“卡脖子”技術問題,我們既不能拾別人的牙慧,也不能指望別人的恩惠,只能立足于原始創新?!皳Q道超車”“開道超車”,非常契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“老字號”“原字號”“新字號”三篇大文章。尤其是面對遼寧“新字號”體量偏小、作用偏弱的問題,我們首先就是要把“新字號”產業換上引育的道,為“新字號”開出培育的道,真正讓“超車”成為可能,成為現實。



關鍵詞:“0到1”“冷板凳”


記者:科技創新,被人稱為“驚險的一躍”。一個原創性成果,要實現從“0到1”的飛躍,可能需要十幾年、幾十年,甚至是幾代人的默默的付出與努力。從您的工作實際看,在這個艱難曲折、漫長寂寞的過程中,除了科研人員自身持久的熱情、不滅的激情,還需要什么條件,才能使“冷板凳”坐得住、坐得穩?


胥維昌:關于這個問題,我覺得要從兩個層面看:第一個是個人層面??蒲腥藛T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、樹立目標追求,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,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,精神上就會缺鈣,就會得“軟骨病”。得了“軟骨病”,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動搖甚至倒下。沈陽化工研究院老一輩科學家,許多都是放棄了優越的家庭條件投身我國化工科研事業中去,在新中國化學工業發展中體現初心和堅守,讓我們肅然起敬。這也就是說,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目標追求,就很難做得住“冷板凳”。


科研人員一定要不懼困難,勇往直前。從創新本身來說,就是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過程,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。我們從小就讀過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,他經歷過6000多次失敗。在創新學里有這樣一句話,就是“讓失敗來得更快一些”。所有的成功,沒有一個不是在不斷的失敗后取得的。但是,我們往往對一次兩次的失敗還能堅持,失敗太多了往往就選擇放棄,這種放棄其實就是淺嘗輒止。創新學里的這句話,詮釋了“失敗是成功之母”。我曾到以色列交流學習。它對人的評價,對人才的評價,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看他是否經歷過失敗,經歷過多少次失敗。如果這個人沒有經歷過失敗,就會被認為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才。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蹴而就的,一定要不斷地積累經驗、汲取教訓,正確地看待失敗,在面對失敗的時候要選擇堅守。


科研人員還要正確看待個人的得與失。老一輩科學家看中的是精神激勵,如今的科研人員或許更容易受到“物欲”的影響。這就需要科研人員保持平和的心態,在“物欲”考驗中提升個人的境界。


第二個是組織層面,要制定良好的機制,營造良好的環境。比如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標準,要圍繞科研人員坐住坐穩“冷板凳”來建立。從組織層面看待創新,既不能有短視行為,也不能太急功近利,要鼓勵創新,還要包容創新,否則會對創新造成致命的打擊。沈陽化工研究院有一種科研文化叫“寬容失敗”,這種文化正是基于對科研工作的包容和對科研人員的愛護。比如在新農藥創制方面,我們對科研人員的考核上,如果沒有三十幾年的寬容、包容甚至容忍,也就有會有那么多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產出,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獨占鰲頭的行業地位。


要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,解除后顧之憂。如果物質保障以結果論英雄,以成果論績效,那搞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怎么辦?他們也需要買房子,也需要養孩子,如果連這些基本的物質條件都保障不了,誰還能坐得住“冷板凳”呢?科技創新不是商戰,科研工作不是商業行為,要給科研人員不斷試錯的機會,也要有“養兵千日”的戰略考量,這樣才能真正激發科研人員的活力,真正沉淀科研人員的耐性。


要革新科研管理方式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深刻指出,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,關鍵是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這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。要通過各種舉措,讓科研人員工作有勁頭,做項目有盼頭,出成果有奔頭。說到底,要使科研人員“冷板凳”坐得住、坐得穩,關鍵在于要有人問、有人看、有人管,還要有人養、有人獎、有人疼。



關鍵詞:引進人才、培育人才、留住人才


記者:今天的遼寧,前所未有地需要人才、渴求人才。然而,現實卻是,我們正面臨著一定程度的高端人才流失問題,這一現象令人擔憂、不容回避、必須解決。您認為,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進人才、培育人才、留住人才?


胥維昌:我們經常講“筑巢引鳳”。當然,沒有“巢”也可以引來“鳳”,前提是也要給“鳳”創造“筑巢”的條件。所以說,“巢”對“引鳳”非常重要,“巢”的質量和層次影響非常大。第一個影響因素就是環境。從國家宏觀環境來看,重視人才、渴求人才的大環境非常好,國家也建立了許多好政策。但從我們遼寧省中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看,我認為還是不夠好。首先是自然環境不優越。由于自然的稟賦,冬天非常冷,夏天雨水少,這對人的生活環境來說是劣勢。其次就業條件不優越。雖然遼寧是傳統的制造業大省,但一個化工博士來到遼寧,找到稱心工作的機會很小,工作的去處屈指可數,或許只能選擇院所和高校,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問題。


第二個影響因素就是政策。與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相比,我們的人才競爭劣勢往往不是因為薪資待遇,而是人才的政策和環境。如果從保護人才的角度,我們的政策可以靈活一些,或許結果就大不一樣。我們有很多的好政策,但在政策執行過程中,尤其是政策的落實方面,確實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改善的地方。


第三個影響因素就是觀念。傳統的思維,可能對“帽子”看得更重了一些。比如說是不是博士,有沒有頭銜,出沒出專著,等等。我認為,我們一定要樹立“有用即才”的人才觀。因為在產業發展過程中,包括創新本身,除了科研人員以外,還需要大量的工匠,大批的能手。如何發現和使用人才,比如何引進人才更值得深入思考。遼寧有很深厚的“能工巧匠”底蘊,產業工人、技術工人在整個創新過程中,在整個產業發展過程中,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那么,這些人是不是人才,怎么樣去評價他?一個行業的發展,一項成果的產出,從來都不能靠某個人才的單打獨斗,要靠團隊整體的素養和作風。我覺得遼寧要構建全方位、多層次的人才評價體系,通過政策傾斜、全方位支持,打造一支遼寧特色的創新人才軍團。



關鍵詞:“百花園”“百果園”


記者:遼寧曾為新中國形成獨立、完整的工業體系作出重大貢獻,也因此而積淀了豐富的科教資源,但是,目前看,這一資源優勢似乎并未充分地轉化為發展優勢,這中間,障礙是什么、堵點在哪里?我們要怎么做,才能使創新的“百花園”真正變成產業的“百果園”?


胥維昌:正如農民種地一樣,要真正變成產業的“百果園”,其中有三個關鍵要素:一是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壤,二是一定要有“風調雨順”的條件,三是一定要辛勤地耕作。土壤對我們來說不是問題,“風調雨順”可以人為實現,但從來不除草,從來不施肥,也不可能結出好果子。當然,種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。這三個或幾個關鍵要素就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。我認為,遼寧要使創新的“百花園”真正變成產業的“百果園”,就要構建完整的成果轉化生態。


那么,具體如何構建呢?第一個,一定要改良成果轉化的土壤。就是說,得有地方轉化,得知道哪轉化。遼寧有一個很突出的現象就是“孔雀東南飛”,很多的成果都是到南方轉化。而深層次的原因,一方面就是遼寧很多企業比較習慣于現有的東西,對新“奶酪”接受度有限,對創新的風險承受度有限。好的成果一定要有愿意接收的企業,而且一定要從制度體系上,從政策安排上,讓企業感受到創新對發展的重要性。另一方面,成果本身還缺少創業的能力。如果企業一時還不愿意共擔成果轉化的風險,那就要為成果本身構建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,讓成果自己去創業。成果自身也要有創業的想法,要有創業者的心態,讓成果自己認識到,如果做不成就活不了,要不斷地去吃苦,不斷地去磨礪,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。要改良成果轉化的土壤,強化存量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,強化成果創業的意識和本領,這“兩手”都要抓,都要硬。


第二個,一定要制定能夠實現“風調雨順”的政策并落到實處。遼寧現在有“揭榜掛帥”“帶土移植”等等好政策,但有些政策還需進一步優化。比如,關于政府科技投入方面,由于政府的財政資金是有限的,如何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作用,則需要我們有大動作、大手筆。通過大量的調研和交流,我的建議是:政府的財政投入要更關注成果轉化尤其是省內轉化,在一項成果轉化以后,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,如2%到3%,把成果產出的收益直接以政府獎勵的方式發到研發團隊,而不再是以科研經費的方式給單位。比如,一項成果轉化后產出了1000萬,就要拿出20萬來,真金白銀地獎給項目團隊和個人。


為什么這樣提?因為成果轉化的獎勵給到單位,對團隊和個人來說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感知度。如果單位獎勵變成個人獎勵,那么對成果轉化的觸動會有多大,示范效應會有多大?我了解,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省這樣做。我們就是要突破一些傳統的限制,敢做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”。這樣一來,不僅會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把成果在省內轉化,還很有可能吸引省外甚至國外的項目到遼寧來轉化。我想,用不了幾年的時間,遼寧一定會在成果轉化方面呈現全新的局面。


第三個,一定要激發科研人員辛勤耕作的熱情。我們在政策和機制方面一定要更加有效,更加實在,既要通過強有力的工作提高科研人員的工作效率,還要從個人利益方面多增添幾項保障,多增加幾道保障,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、潛心鉆研。


創新實踐需要“百花香”,創新發展更需要“百果熟”。在“三篇大文章”賦能下,只要我們土壤肥沃,風調雨順,辛勤耕作,遼寧不僅會變成產業的“百果園”,而且會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激發新活力、釋放新動能、實現新作為。


秋霞电影网-神马影院-秋霞影院-午夜福利剧场-电影电视剧免费在线观看-君和影院